<delect id="ecz1t"></delect>
    1.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南繁科技創(chuàng)新助推種業(yè)振興見聞記

      2022-04-29 11:00:00   

      三亞市天涯區(qū),中國種子集團南繁育種基地稻浪滾滾。“3,2,1……”隨著倒計時結束,該集團水稻測評總監(jiān)周華開啟直播首秀。

      23日,157個水稻優(yōu)質品種觀摩會原本要在基地舉辦。疫情導致客戶無法到場,周華改為在線上“云推介”。

      春夏之交,南繁育種基地一片火熱繁忙。“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科技工作者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實現種業(yè)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攻關。

      南繁熱土成為創(chuàng)新“策源地”

      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里,3500多臺科研設備有序擺放。18個院士團隊正圍繞育種科研前沿領域攻關:株高為野生型水稻四分之一的“小薇”水稻,可在實驗室大規(guī)模種植、篩選;基因編輯技術改良的“高VC生菜”,維生素含量可媲美獼猴桃……

      成立近一年,實驗室協(xié)同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等19家聯席成員單位,聚集約800名科研人員開展種業(yè)創(chuàng)新研究。“定位‘南繁硅谷’的硬核支撐,實驗室致力成為國家種業(yè)的戰(zhàn)略科技力量。”該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維才說。

      這是4月10日拍攝的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種子實驗室的植物幼苗。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依托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海南三亞等地成為育種家的福地。全國已育成農作物新品種中,70%以上經過南繁基地培育。但過去實驗設備設施缺乏,“科研候鳥”背著育種材料南北輾轉;各單位“關起門育種”是常態(tài),科研資源難以“攥指成拳”。

      塔吊林立,車水馬龍。如今,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項目施工正酣。中國農科院南繁研究院院長彭軍介紹,該設施將揭示作物基因和性狀的關聯,大幅提升種質資源鑒定、利用效率。

      這是4月10日拍攝的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種子實驗室。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2019年,崖州灣科技城啟動建設。一片荒蕪中矗立起一座現代化新城,實驗室、公寓等不斷完善,南繁科研從季節(jié)性向常年研究轉變。

      以前南來北往,彭軍這次一待就是兩年。“平臺建起來,人才留下來。”他說,中國農科院已創(chuàng)建7個南繁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上百名科研人員常年在三亞工作。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在三亞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里收集水稻種子(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上個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大學、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等單位共建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在三亞掛牌。在三亞基地,科研人員抓緊分揀耐鹽堿水稻新品系種子,運往全國各地。

      “科研圍墻”打破,協(xié)同創(chuàng)新氛圍漸濃。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副主任劉佳音介紹,科研團隊在三亞選育了近2000份水稻種質資源,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分析研究,部分種子在十幾個省份試驗示范種植近百萬畝,平均畝產達400公斤。

      這是4月1日拍攝的三亞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南繁熱土成為種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策源地”。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國際玉米技術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加快建設,將統(tǒng)籌各方力量聯合攻關。

      “南繁硅谷”種業(yè)全鏈條雛形初現

      節(jié)水旱稻、彩虹西瓜……位于崖州區(qū)的國家現代農業(yè)(種業(yè))產業(yè)園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田間展示推廣中心,種植著2000多個作物新品種,為南繁科技成果轉化搭建合作平臺。

      這是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qū)一期項目(2021年11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南繁熱土上,貫穿品種繁育、成果轉化、銷售加工的“育繁推服”種業(yè)全鏈條雛形初現。

      2萬多項知識產權在崖州灣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展示,作為交易供應信息掛牌的高價值專利達2000多項。依托平臺,中國農科院和企業(yè)完成“丹霞紅梨”植物新品種權交易,價格高達2200萬元。

      眼下,中國農業(yè)大學正與海墾南繁產業(yè)集團共建種業(yè)聯合創(chuàng)新中心。“以成果轉化為導向,誰用地、怎么用都要講清楚。”三亞中國農業(yè)大學研究院院長龔元石說,基地產生的專利、品種企業(yè)也享有權益,并優(yōu)先進行商業(yè)化推廣。

      打通研發(fā)和市場,企業(yè)是種業(yè)創(chuàng)新的關鍵主體。600多家涉農企業(yè)進駐崖州灣科技城,中國種子集團總部遷址于此,大北農集團落地生物育種專業(yè)孵化器……始于一粒種子的南繁事業(yè)加速產業(yè)化裂變,為迎來開花結果的季節(jié)奠定基礎。

      在三亞市崖州區(qū)城西村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村民在搶播大豆(2021年1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這些年我國糧食單產有較大幅度提升,50%以上歸功于品種改良。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與此同時,仍要看到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變,廣袤田野呼喚更多良種。

      商業(yè)化育種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良種源源不斷從試驗田走向大田。在山東,農業(yè)總產值突破萬億元背后,一粒粒種子功不可沒。“濟麥”“山農”“登海”等系列品種多次刷新全國高產紀錄,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8%。

      在三亞市崖州區(qū)城西村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村民在搶播大豆(2021年1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海南到山東距離不近,但在72歲的李登海心里卻不遙遠。

      崖州區(qū)的育種基地里,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鉆進玉米地,抓緊時間收獲種子,帶回山東繼續(xù)加代繁育。40多年來,他年年到南繁育種。

      堅持育繁推一體化,他創(chuàng)辦的山東登海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多地建立育種基地,在新疆、甘肅、寧夏、山東布局種子生產加工基地,同時不斷完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服務,加快新品種推廣。

      1972年至今,李登海帶領團隊率先育出畝產從700公斤到1600公斤的緊湊型高產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約14億畝。南繁,見證了人們不斷培優(yōu)品種的努力和收獲的豐碩果實。

       永不止步 永攀高峰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在三亞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里做水稻雜交實驗(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北緯18度,崖州灣畔的平原聚滿光和熱。去年10月26日,希望的田野傳來新消息: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實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遺愿。

      高產攻關繼續(xù),試驗田又將迎來豐收。袁隆平生前多年如候鳥般來到海南開展育種科研,他多次提到:“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勞應該歸功于南繁。”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在三亞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里收集水稻種子(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已有超過60萬人次到海南開展南繁育種。如今,86歲的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等老一輩育種家依然堅守南繁。育種家們?yōu)⑾潞顾?、收獲良種,也孕育出“艱苦卓絕、拼搏進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求真務實”的精神。

      2008年,中國農業(yè)大學作物育種海南基地建成,“科研候鳥”劉波成為基地負責人。他目睹了老一輩南繁人長年扎根田間,也見證這里誕生的一個個良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年輕人的到來帶來了新氣象。“這身汗流得痛快!”一臉黝黑的博士研究生朱林憨笑道。依次播下玉米育種材料,他又“轉戰(zhàn)”另一片試驗田,記錄作物性狀表現。

      放棄北京的高薪工作來到三亞,教室、試驗田、實驗室、圖書館串起他忙碌的求學生活。他說:“在老一輩育種家的研究基礎上,我想利用南繁優(yōu)勢抓緊研究,爭取早日出成果。”

      幾乎每天,都有三亞中國農業(yè)大學研究院的研究生到基地工作。“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質樸的語言,種在了無數年輕南繁人心中。

      4月21日,崖州灣科技城公共教學區(qū)(一期)完成主體驗收。這里將實現各高校共享科研設施、教學資源,為種業(yè)創(chuàng)新夯實人才基礎。

      崖州灣科技城已引進11所知名高校,在培學生1100多人。在深入實施種業(yè)振興的實踐中,南繁青年們收獲更多榮譽感與獲得感。

      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隆平生物技術公司科研人員在開展科研工作(2021年1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夜已深,隆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實驗室燈火通明。24歲的易金麒在顯微鏡下用雙手分離出比米粒還小的玉米胚芽。去年,她和所有同事一樣拿到了持股分紅。她說:“這里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能夠把個人價值融入到國家需要中。”

      進駐崖州灣科技城近兩年,這家公司已成長為估值超過25億元的高科技種業(yè)企業(yè)。從研發(fā)團隊到農藝團隊,清一色年輕面孔。

      日新月異的崖州灣科技城,新建道路“隆平街”“傳薪街”“振興路”筆直寬闊。“隆平街”寄托著南繁人對育種家的致敬,與“傳薪街”并行通向“振興路”,種業(yè)振興成為南繁人的共同追求。(參與記者:葉婧)

      來源:新華網

      編輯:牛姣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matteomurro.com
      国产91系列,国内在线精品,成人v片,91视频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