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ecz1t"></delect>
    1.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化文化“軟實力”為發(fā)展“硬支撐”

      2022-03-02 15:18:25   

      366f8c023db4eec4c203214968d5eb72.jpg

      游客在景山俯瞰中軸線上的故宮

      《周禮·考工記》記載了中國都城建設規(guī)劃的基本布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這對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實踐活動產生了深遠影響。北京從元大都的建設開始就基本遵循九經九緯的對稱法則。

      元大都城墻為左右對稱布局,南邊麗正門即在中軸線上,皇城坐落在中軸線上,也是左右對稱的。明清時期,北京的城市建設在元代的基礎上,向東移動150米形成更加嚴謹的中軸線格局,一直延續(xù)至今。

      歷經700余年的發(fā)展,北京中軸線逐步發(fā)展為北起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故宮至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南北的軸線,軸線上分布著的建筑群嚴謹對稱、景觀形態(tài)凸顯秩序,為城市建設“以中為尊”的傳統觀念提供了實物例證,反映出通過城市營建社會秩序、規(guī)范社會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中國都城規(guī)劃發(fā)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

      “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自建筑學家梁思成提出“中軸線”概念以來,北京老城保護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如今,作為人們了解中國人如何通過規(guī)劃布局來表達對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間的認識的重要載體,北京中軸線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遺各項風貌保護和傳播工作正在積極展開。

      “不但要保護好中軸線,還要讓中軸線文化‘活’起來,成為市民游客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北京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和諧相融的典范。”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表示,北京中軸線申遺不但要保護和展示城市歷史遺存,展現文化價值,更要讓民眾知曉、參與、監(jiān)督、受益,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力量,這既是對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模式探索,也是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融于在地群眾的實踐路徑。

      近年來,為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社會生活,北京東城成立文化發(fā)展研究院,不斷發(fā)揮優(yōu)勢資源聚合效應,以文化為媒介展示北京形象,利用中軸線及其遺產遺跡建設文化展示空間,帶動文物、歷史建筑開放展示與文化設施共享,策劃推出“中軸線上”系列活動,通過舉辦“永定門光影秀”“古建音樂季”“唱響中軸”等特色活動,不斷加強中軸線文化形象塑造,全面增強文化感知力、影響力,吸引更多人走進北京,通過中軸線了解中國古代都城建設中包含的哲學思想。

      前不久,北京市文物局和騰訊聯合發(fā)起“數字中軸,點亮文明——北京中軸線申遺‘數字中軸’”活動,宣布“云上中軸”小程序上線,發(fā)布北京中軸線申遺首個數字形象“北京雨燕”。據了解,“數字中軸”將圍繞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游戲技術、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知識圖譜等新技術和文化內容創(chuàng)意形式,深挖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我們要大力推動中軸線申遺,打造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標桿,以此為牽引保護北京老城整體格局,彰顯平緩開闊、壯美有序的空間秩序。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注重歷史文化,又要注重現代生活,使北京老城煥發(fā)新的生機。”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說,期望借助數字科技推動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加強數字展陳建設,用科技手段、數字化技術更好地展示北京中軸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故事,描繪好北京城市發(fā)展的現代藍圖。

      幾十年來,故宮等分布在中軸線上的文化場館、場所陸續(xù)對公眾開放,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成為游客領略北京文化底蘊的最佳選擇之一。有業(yè)內專家表示,宮廷文化、建筑文化、胡同記憶、歷史大事件……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內容特別豐富,這是發(fā)展“中軸線旅游”的基礎,將會是促進北京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下一步,北京將繼續(xù)肩挑老城保護歷史新使命,著力發(fā)揮中軸線上歷史建筑和歷史景觀獨特的作用,持續(xù)推動中軸線社會價值創(chuàng)新,打造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發(fā)展軸。結合中軸線周邊業(yè)態(tài),整合提升和引入新的文化功能,構建古今中外融通的沉浸式互動場景,實現傳統魅力的展示與旅游體驗、文化創(chuàng)意等功能的融合發(fā)展,打通文化鏈與價值鏈的連接,為城市高質量發(fā)展奠定基礎。(記者 劉海紅)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matteomurro.com
      国产91系列,国内在线精品,成人v片,91视频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