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ecz1t"></delect>
    1.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農(nóng)民育種家老馬的“金色戀歌”

      2021-04-30 14:34:21   

      農(nóng)業(yè)科技報社全媒體記者 閆瑜濤

      4月24日,天空還下著細雨,在陜西乾縣陽峪鎮(zhèn)新店村一處小麥育種試驗田內(nèi),64歲的農(nóng)民育種專家馬光佐向記者作展示,“這個小麥品種葉寬、稈粗、抗倒,那個小麥品種大穗、抗寒、抗旱……1973年,我畢業(yè)于鄉(xiāng)村7年制初中,1976年,我開始搞小麥育種,育它們我花了十來年,比養(yǎng)閨女還操心,小麥就是我的娃!”談起田間的試驗品種,馬光佐侃侃而談。

      有一種熱愛,是將一生獻給小麥育種,有一份堅守,是用一生去澆灌一粒麥種。馬光佐,就是這樣一位戀上培育小麥良種的守望者,只為實現(xiàn)心中所夢的追夢人。

      ▲馬光佐

      扎根黃土不言悔

      初識老馬,是在十年前的楊凌農(nóng)高會上,當時他向我打聽專家講座事宜,他也是我印象特別深的一個參會群眾。說起馬光佐,陜西乾縣小麥界人人皆知,由于他做的事太專業(yè),好多人只知他務作的麥好,卻并不知道他究竟為什么在小麥產(chǎn)量、抗性上總是高人一籌。從農(nóng)民到育種家的背后,是心系“天下糧倉”的老馬,45年如一日對麥田的深情耕耘。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黃土的厚度,造就了高原人的厚重,也見證了關中農(nóng)民昔日的貧窮和饑餓。初中畢業(yè)后,老馬在家鄉(xiāng)耕地、種糧、平整土地、修水庫。“那時,沒有任何機械,只能靠人力車。辛勤勞作一年收獲的糧食,一部分交公糧,另一部分留種子和牲口飼料。人均每年只有70斤口糧,吃不飽的群眾,只有靠野菜充饑。每天的勞動收入,只有1毛錢左右。工人、干部每人每月只有20多斤米和面,大家都為吃不飽而發(fā)愁。”飽受饑荒之苦的老馬,切身認識到糧食的重要性。

      種子是農(nóng)業(yè)的“芯片”。一粒種子,關系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糧食生產(chǎn)和安全始終是‘國之大事’,于是,我自己想,怎么樣才能讓人人吃飽肚子、不受饑餓?”老馬認為,只有提高種子質量,才能提高糧食產(chǎn)量,讓鄉(xiāng)親們吃飽穿暖。

      ▲馬光佐

      說到做到的老馬,從來不缺老秦人那股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擰勁兒”。從當年吃飽飯的樸素愿望,到45年扎根黃土、始終如一的執(zhí)著努力,土地和糧食已經(jīng)成為馬光佐生命中最厚重的情結。

      育得金種慰蒼生

      從1976年開始,老馬就堅持在地里觀察農(nóng)作物的出穗、出花、授粉、成熟,邊觀察、邊記錄、邊做試驗。自此,他和小麥結下了不解之緣,不斷破解小麥的“生長密碼”。

      “育種是一門辛苦活,讓人一年四季都沒有閑工夫。一干就是13年,基本上等于零,沒有任何的進展。當時沒有任何資料、老師,全憑自己的想象來做。”馬光佐告訴記者,在早些年,秋糧基本上沒有收成。因為當?shù)厥呛弟N植小麥的面積大,種植秋糧的面積很小,產(chǎn)量也很低,所以就只能種植小麥。

      從小麥出穗到拉黃這個過程,老馬白天、晚上都在田里,就地取材,每小時用各種方法操作一次、記錄一次、觀察一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靠著鍥而不舍的堅持,在1989年的時候,老馬終于培育成功了兩粒良種,他也初步掌握了培育良種的方法。

      在育種的過程中,老馬發(fā)現(xiàn)了小麥的變異性和不穩(wěn)定性,良種的產(chǎn)量,也明顯高于過去的種子。他先是在育種材料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然后把良種種于田間地塊里,再作觀察、比較。到了2005年,他把選好的種子種在大田里。2006年后,一到收獲季節(jié),收割機師傅幾乎每年都會問他家種的什么品種,感覺比別人家的小麥收得多多了。老馬便說:“這是我自己培育的,沒有名字。”人們看到他家的麥子的收成好,都紛紛讓老馬給他們留些良種。

      乾縣陽峪鎮(zhèn)新店村四組村民尚鐵民告訴記者,2010年時,3戶農(nóng)民種植了老馬繁育的良種,第二年都獲得了好收成。人們看到了希望,老馬的良種一下子在當?shù)丶矣鲬魰浴?/p>

      “從此,來我家要種子的人越來越多。后來,有好多人沒有得到良種,他們建議我承包土地繼續(xù)種,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得到高產(chǎn)良種。”老馬自豪地告訴記者,近年來,播種他家良種的麥田30里以外面積已經(jīng)達到近兩萬畝。

      一生只為一事來

      “這些麥種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好好地呵護。”為了培育好的種子,老馬每年都會在在方圓20里找好的品種做父本,和自己的種子進行雜交。“農(nóng)戶經(jīng)過這些年的種植,提高了收入。不少農(nóng)友建議我成立‘小麥聯(lián)盟’,讓更多的農(nóng)戶能用上我培育的高產(chǎn)小麥良種,進一步增加收入。”此外,老馬還透露,他正在研究一種夏小麥,有望實現(xiàn)冬小麥收割后播種。目前,該品種正在試種階段。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xù)多年聚焦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目前國家也非常重視小麥增產(chǎn),我一定要把育種搞好,及時為小麥種植戶做好技術指導。我的奮斗目標是:2025年,小麥畝產(chǎn)量達到1500斤左右,2030年,小麥畝產(chǎn)量達到兩千斤左右,讓中國糧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就是我的糧食我的夢!”馬光佐語氣堅定地說,眼中充滿了希望,他仿佛看到眼前翻滾著一片片金色麥浪。

      對小麥育種這種深入骨髓的愛,讓年過花甲的馬光佐依舊堅持在科研一線,一如往昔地奔走于田間地頭。“一生只為一事來,要是讓我賦閑在家,我也不知道干啥。”馬光佐說。

      愿每一分辛勞都有金黃的收獲,愿每滴汗水都換來沉甸甸的糧食。讓我們祝福老馬在往后余生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培育出一個真正的好品種、大品種,為自己45年的育種歷程畫上圓滿的句號。

      雨一直下,麥田宛如綠色的海洋,記者眼中一株株隨風飄搖的麥苗,也許在老馬的眼里,就是整個世界的重量……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nóng)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29-87031703 m.matteomurro.com
      国产91系列,国内在线精品,成人v片,91视频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