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ecz1t"></delect>
    1.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他在地球 讓種子在月球發(fā)芽

      2019-02-20 09:28:20   

      2018年10月,謝更新與即將交付的載荷罐合影。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雍 黎

      棉花種子在月球上發(fā)芽,這則消息最近成了科技圈的焦點。作為背后的“播種者”之一,這段時間40多歲的謝更新成了媒體追逐的對象。

      接采訪電話、參加媒體見面會……接二連三的曝光,讓這位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總設(shè)計師、教育部深空探測聯(lián)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大學先進技術(shù)研究院院長直呼“有些吃不消”,他盡可能推掉了采訪邀約。

      “這次坐嫦娥四號,去太空‘旅行’的種子,就是它們的‘兄弟’。”在實驗室,謝更新手指著器皿中的種子,笑著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拿起實驗器皿,凝望這些種子胚芽,此時的謝更新神情放松,回復到最自然的狀態(tài)。

      “作為項目總師,我只是幫助各部門協(xié)調(diào)、整合了有關(guān)資源,就是個‘大家長’,你們應該去采訪那些做基礎(chǔ)工作的科研人員。”謝更新擺擺手接著說,“我沒什么好寫的。”

      “大家長”覺得自己沒故事,真的嗎?

      從環(huán)境科學跨界到航空航天

      “其實,在深空探測領(lǐng)域,我是個‘門外漢’。”謝更新說,自己是湖南人,畢業(yè)于湖南大學,從本科到博士的研究方向都是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那他如何與探月工程扯上了關(guān)系呢?

      時間回溯至12年前。

      彼時,時任湖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提出,要發(fā)揮教育部高校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驅(qū)動中的作用,特別是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shè)中的作用,高校要在國家轉(zhuǎn)型過程中發(fā)揮基礎(chǔ)研究、學科交叉等方面團隊的優(yōu)勢。這一想法也得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的贊同。在3位院士的推動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lián)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

      那時,謝更新正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進行環(huán)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研究。2006年底,謝更新回國探親期間,鐘志華校長把成立中心的想法告訴了他,并邀請他回國牽頭籌建中心。謝更新一下子就被這個想法打動了。

      “其實,我從小就有一個航天夢。還記得小時候,我常常晚上躺在田野的稻草上,一抬頭就能看到衛(wèi)星一閃一閃劃過夜空。當時,我就想如果以后有機會,上太空去看看就好了。”謝更新說,雖然明白選擇這條路,從零開始不容易,但“實在是想試一把”。

      下定決心后,謝更新毫不猶豫就辦了回國手續(xù),帶上家人啟程。“我至今記得,回國的那一天是2007年4月27日。”他說。

      “別看謝更新個子不高、塊頭不大,但做事卻非常有魄力。”重慶大學先進技術(shù)研究院副院長、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副總指揮楊小俊說,“他做事非常執(zhí)著,認準的事,就會做到底。”

      在謝更新看來,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表面上看屬于航空航天領(lǐng)域,其實也屬于環(huán)境工程與航空航天等相關(guān)專業(yè)的交叉研究范疇。

      “我是搞環(huán)境科學的,我很早就想過,能否在月球上營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空間環(huán)境。”謝更新說,在他向鐘志華院士探討這方面的可能時,鐘志華建議他可以先從生物試驗開始,于是兩人一拍即合,在月球上進行生物載荷實驗的計劃由此誕生。

      隨后經(jīng)過層層論證、不斷完善,這一計劃最終被確定為嫦娥四號搭載項目之一。

      頂住壓力把項目推進到底

      “項目確定是在2016年12月,到最后成品入場是2018年10月,算下來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謝更新說,對于科普載荷團隊來說,整個項目幾乎是從零起步,留給他們的時間非常有限。謝更新和團隊立下了“軍令狀”,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在研究上,謝更新提出了“大膽設(shè)計、小心驗證”的原則,鼓勵團隊成員放手去做,多向?qū)<艺埥?。為攻克技術(shù)難關(guān),科普載荷團隊先后赴15省、50余家企事業(yè)單位進行技術(shù)交流。

      研發(fā)期間,團隊得到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無私幫助,“嫦娥之父”葉培建、探月工程總設(shè)計師吳偉仁等資深專家給予了團隊大量的指導。對此,謝更新感慨道:“項目是吃著百家飯,集眾人之力長大的。”

      為了保證項目進度,團隊只能拼命和時間賽跑。2017年臨近春節(jié)時,熱控及試驗方案推進遇阻,團隊就一起飛往北京,與航天五院總體部的專家,臨時集中辦公整整5天,最終使方案順利通過評審。

      除了時間緊迫,團隊還遇過多次突發(fā)性技術(shù)難題,經(jīng)歷了幾次“歸零”危機。在某次進行低溫存儲試驗時,設(shè)備持續(xù)處于低溫環(huán)境8小時后開始漏氣。設(shè)備漏氣就意味著此前的一切努力全部歸零,大家心里都有些慌了。當日凌晨2點多,團隊開會討論決定立即終止實驗。隨后,他們把設(shè)備送往山東煙臺,和當?shù)貙<矣懻?,逐一驗證解決方案,但各種“堵漏”方案均以失敗告終。

      “從密封材料上找突破口,一定要把問題找出來!”當晚12點多,謝更新立即和團隊開會討論,轉(zhuǎn)變思路尋找替換材料。

      找到了突破口,團隊就像吃了顆“定心丸”,楊小俊和張元勛等團隊成員一早帶著設(shè)備趕赴陜西西安,和密封圈研制專家溝通,重新選材;隨后,聯(lián)系生產(chǎn)單位立即開模、在現(xiàn)場跟產(chǎn)……僅用3天時間,團隊就完成了密封圈生產(chǎn),經(jīng)試驗驗證,產(chǎn)品完全符合探測器總體的漏率標準。

      “如今說起來容易,但當時不看好我們的人有很多。團隊成員最多時有五六十人,但很多人堅持不了多久就退出了,最后核心成員只有十幾個人。”楊小俊說,“創(chuàng)新并不容易,有幾次我們都想放棄了,不過都是謝院長頂著壓力讓我們做下去。”

      “鐵石心腸”背后也有溫情

      “我們有多忙呢?這么跟你說吧,這幾年團隊核心成員無一人休過一個整天的假。”楊小俊說,因為團隊很多成員不是學航空航天專業(yè)出身,大家只得擠時間、四處請教,奔波于各個合作單位,尋求指導。

      楊小俊幾乎常駐北京,負責溝通各項事宜。團隊成員之一、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主任設(shè)計師張元勛兩年飛了200多次,其中去北京72次,煙臺22次……一出差就是幾十天。記得最忙時,孩子剛剛出生幾個小時,張元勛卻不得不告別老婆孩子前往北京進行試驗。

      “我也知道大家辛苦,但進度表就在那里,我不得不鐵石心腸地要求他們。”謝更新嘆了口氣說,2018年10月9日團隊都在西昌為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組裝合蓋做最后的準備。可就在這時,由于環(huán)境原因,載荷罐需要重新進行封裝。

      當時,楊小俊的岳父、岳母馬上要做手術(shù),他的孩子也生病需要照顧。平時就很少顧家的楊小俊不得已,向謝更新開了口,希望能回家。

      “我當時硬著心腸拒絕了他,請他給家人解釋下,看看能否請親戚朋友幫幫忙。”謝更新說。

      “說起來真是不近人情,不過我后來也理解了。”楊小俊說,謝更新是“刀子嘴、豆腐心”,工作上要求嚴格,批評起人來,也不會留情面,但背后卻又會默默地為大家解決問題。謝更新不讓楊小俊請假回家,卻給自己的妻子打了電話,讓她去幫忙。

      2018年10月10日下午,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終于解決了之前的問題,在地面組裝合蓋。

      就在嫦娥四號衛(wèi)星發(fā)射前,項目組在西昌開了一個會,參與該項目的70多位專家也被邀請參會。一貫“說硬話、干硬事”的謝更新,在會上卻一反常態(tài)向大家提了一個請求。

      “發(fā)射前很多人跟我說,你們的東西可別還沒到月球就發(fā)芽了,或者一到月球就蔫了,那就成笑話了。我想說,創(chuàng)新就別怕出丑;但就算我們失敗了,也請各位專家能繼續(xù)支持這個團隊。”謝更新說。

      2019年1月5日晚8點,地面接收數(shù)據(jù)顯示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nèi)的棉花種子已經(jīng)發(fā)芽。

      那一刻,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指揮中心盯守的謝更新和團隊成員忍不住激動地大喊:“出芽了!”

      他們懸了兩年多的心終于放下了。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nóng)業(yè)科技報社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29-87031703 m.matteomurro.com
      国产91系列,国内在线精品,成人v片,91视频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