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ecz1t"></delect>
    1.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河南湯陰縣:讓文化成為鄉(xiāng)村靚麗風景線

      2018-05-23 08:50:19   

      宋艷麗本報記者張培奇范亞旭

      程新發(fā)是河南省湯陰縣瓦崗鄉(xiāng)村民,自17歲時開始拜師學藝。過去的28年里,他東奔西走,到全國各地的寺廟塑神像、繪制廟宇壁畫。最近,他接到了新的“活計”,為該縣韓莊鎮(zhèn)小河村畫全景圖。

      4月26日,記者來到小河村村頭,只見程新發(fā)正聚精會神地畫畫,隔著或墨綠或淡綠的隔離林與農田,竹林簇綠,小溪彎彎,一片白色建筑立在畫卷其間,一幅小河村全景圖徐徐展開。

      “你看,這就是俺家,俺家真美,俺就在這畫里住。”今年82歲的小河村村民孫秀葉指著畫上的一棟房子對記者說:“現在比以前好的多了去了,家家通了天然氣,出門都是柏油路,門口就是小花園,跟城市沒啥兩樣。”

      走進這個僅有98戶、430余人的村莊,只見村內寬敞平整的柏油路低緩綿延,兩側的青磚院落整潔儼然,房前屋后竹林成蔭、綠樹掩映,一派恬靜的農家風光。在豫北地區(qū)隱藏著這處精致、婉約的竹林小村,流水、竹林,讓人一步踏入江南。

      打造美麗鄉(xiāng)村,僅靠修修路、建建橋這樣簡單的硬件設施改造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挖掘村內歷史、做“活”村文化,讓文化成為鄉(xiāng)村靚麗風景線?在小河村隨處可見的墻面上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畫則告訴了答案。

      “這些畫是獨一無二的,每幅畫都講述著村里的故事。”小河村黨支部書記于瑞興帶著記者饒有興趣地參觀著,“你看,這幅畫是于氏入河的故事。于姓是村里的第一大姓,講的是于氏先祖于哲在清嘉慶年間在城西十二里小河村周買地60余畝,有一年冬天的一個晚上,于哲將全家人喚至堂前說分家之事。他說‘我們家在城西有60余畝地,孰愿遷去耕作?’季子治邦之妻張氏娘家為城西17里石林村人,因離娘家僅5里路,故此情愿前往定居。這就是村里最早的于姓起源。”

      一路信步走來,墻上的手繪畫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古代的文王托夢,也有近現代的婆媳守潔、游擊歲月、龍洞激戰(zhàn),還有發(fā)生在村民身邊的岳鄉(xiāng)榜樣、湯陰模范。繪畫里的內容古樸典雅,意趣橫生,旁白故事更是簡單明了,適宜閱讀。

      “這些墻體原本都是空白、廢置的,如今華麗轉身,成為一面面嶄新的村史文化墻,既美化了鄉(xiāng)村生活環(huán)境,還成為宣傳我們特色文化旅游村的重要名片。”于瑞興介紹說。

      近年來,小河村以湯河國家水利風景區(qū)、湯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為契機,以“讓居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xiāng)愁”為目標,利用水資源,做好水文章,打造水生態(tài),發(fā)揮水優(yōu)勢,注重生態(tài)文明建設、積極改善人居環(huán)境、挖掘鄉(xiāng)村文化,打造出具有濃厚文化韻味的美麗鄉(xiāng)村。

      在湯陰縣,小河村只是一個樣板而已。湯陰縣積極組織水美鄉(xiāng)村建設,全面挖掘每個行政村乃至全縣的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建設、古跡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和誠信文化,全面豐富新農村建設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引導農民群眾講文明、樹新風,為建設自信自豪、幸福湯陰積聚了發(fā)展的正能量。

       

       

      實習編輯:于婷婷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matteomurro.com
      国产91系列,国内在线精品,成人v片,91视频久久久久